手动对焦的一些体会

  话说使用Samyang 50mm这个头也有一段时间了,感觉非常不错,色彩很是让人惊艳,尤其是夜景,也完全没有之前担心的对焦不准。

  在单反上使用手动头一定要更换更为高精度的对焦屏,和接目增距镜。我这里使用的是Eg-S和EP-EX15。前者能让你看的更清楚焦点,后者延长了眼睛到相机的距离,可以以更正面的姿态来取景,不必当心鼻子碰到屏幕,轻松许多。其中也试过杂牌的取景放大镜,效果都不理想,还容易导致暗角,视野变窄,遮挡曝光指示器,无法构图等问题,不建议采用。

  关于合焦提示,个人觉得毫无必要,对于佳能单反机身去掉了机身合焦检测模块以及光圈联动杆,因此需要在镜头上贴一块电子芯片,来模拟一个镜头才能实现合焦提示,而这个技术往往是一个厂家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,不可能做的很完美。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三方自动对焦镜头都很容易跑焦的原因。

  大部分50mm镜头用的都是模拟佳能EF 50mm f1.4这个头,这样在机身JPG直出还可以带上该镜头的优化校准,同时EXIF也可以看到镜头。但不同的镜头这些细微的参数肯定是不同的,这也导致合焦提示不一定准确,所以是没必要的。更重要的原因是电影头的质量还是比同档次的拍照头高出许多,基本上看不出畸变。

  同理峰值对焦也只不过是根据反差度强弱计算出来的,和LV取景的自动对焦是同一个原理,精度不高,容易被非焦点的高反差欺骗,本来就看不清的环境,峰值也无济于事。峰值能看清楚的地方,OVF看的更清楚。这个是在我刷了魔灯固件后的一些体验。不过像富士和索尼的EVF取景放大这种功能还是很不错的。

  之所以要玩手动,我觉得意义在于抛开对焦点的束缚,虽说6D的对焦系统本来就很弱,但再往上的5D3,1Dx也都只是更密集的集中在中央,边缘对焦依然是弱项,而手动毫无畏惧。废弃了对焦点,自然测光系统也要改变,无法再用评价测光了(点动联测),改为平均测光或者中央重点吧,配合测光指示器相信自己的感觉与数码的宽容度。

  享受转动对焦环那种感觉,从模糊慢慢到清晰,对空间距离的判断也比较重要,比如确定拍摄物比较近的时候,迅速顺时针转,反之亦然。对镜头上的距离标尺要有一定的感知。Samyang 50mm这个头标尺范围是0.45m~3m,3m~∞。特定光圈下的超焦距范围心里也要有个底,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对焦成功率和对焦速度。

  怎么样,原始的滋味不好受吧。

Ubuntu下部署FastDFS 5.05

  很早前得知这样一个开源分布式的文件存储方案,一直没有正式的使用过,正好这次相册升级可以试试了,起初以为fastdfs也是通过block来优化小文件存储的,实际上也是文件形式管理,可以预见大量的小文件还是会有问题,可能更好的解决方案是淘宝TFS。不过fastdfs已远远满足我的需求了。而且及其轻量,这货在google code上早已停止更新,最新的版本可以在这里获取,目前下载的最新版本是5.05,更新于2014-12-02。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的说明。

  下载好后,server端分为两个部分,一个是tracker,一个是storage。顾名思义,前者调度管理,负载均衡,后者则是实际的存储节点。两个都能做成集群,以防止单点故障。以前的4.x版本依赖libevent,现在不需要了,只需要libfastcommon。安装方法如下:

1. 下载安装libfastcommon
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happyfish100/libfastcommon.git
cd libfastcommon/
./make.sh
./make.sh install

确认make没有错误后,执行安装,64位系统默认会复制到/usr/lib64下。

这时候需要设置环境变量或者创建软链接

export LD_LIBRARY_PATH=/usr/lib64/
ln -s /usr/lib64/libfastcommon.so /usr/local/lib/libfastcommon.so

2. 下载安装fastdfs

tar xzf FastDFS.tar.gz
cd FastDFS/
./make.sh
./make.sh install

确认make没有错误后,执行安装,默认会安装到/usr/bin中,并在/etc/fdfs中添加三个配置文件。

3. 修改配置文件
首先将三个文件的名字去掉sample,暂时只修改以下几点,先让fastdfs跑起来,其余参数调优的时候再考虑。
tracker.conf 中修改

base_path=/usr/fastdfs #用于存放日志。

storage.conf 中修改

base_path=/usr/fastdfs-storaged #用于存放日志。
store_path0=/usr/fastdfs0 #存放数据,若不设置默认为前面那个。
tracker_server=192.168.29.132:22122 #指定tracker服务器地址。

client.conf 中同样要修改

base_path=/usr/fastdfs #用于存放日志。
tracker_server=192.168.29.132:22122 #指定tracker服务器地址。

4. 启动tracker和storage

/usr/bin/fdfs_trackerd /etc/fdfs/tracker.conf
/usr/bin/fdfs_storaged /etc/fdfs/storage.conf

5. 检查进程

root@ubuntu:~# ps -ef |grep fdfs
root       7819      1  0 15:24 ?        00:00:00 /usr/bin/fdfs_trackerd /etc/fdfs/tracker.conf
root       8046      1  0 15:36 ?        00:00:01 fdfs_storaged /etc/fdfs/storage.conf start

表示启动ok了,若有错误,可以在/usr/fastdfs目录下检查日志。

6. 上传/删除测试
使用自带的fdfs_test来测试,使用格式如下:

root@ubuntu:~# fdfs_test /etc/fdfs/client.conf upload /home/steven/01.jpg 
...
group_name=group1, ip_addr=192.168.29.132, port=23000
storage_upload_by_filename
group_name=group1, remote_filename=M00/00/00/wKgdhFTV0ZmAP3AZAPk-Io7D4w8580.jpg
...
example file url: http://192.168.29.132/group1/M00/00/00/wKgdhFTV0ZmAP3AZAPk-Io7D4w8580.jpg
storage_upload_slave_by_filename
group_name=group1, remote_filename=M00/00/00/wKgdhFTV0ZmAP3AZAPk-Io7D4w8580_big.jpg
...
example file url: http://192.168.29.132/group1/M00/00/00/wKgdhFTV0ZmAP3AZAPk-Io7D4w8580_big.jpg

使用fdfs_delete_file来删除文件,格式如下:

fdfs_delete_file /etc/fdfs/client.conf group1/M00/00/00/wKgdhFTV11uAXgKWAPk-Io7D4w8667.jpg

可以看到,上传ok了,这里会生成两个文件,这是fastdfs的主/从文件特性,以后再介绍。example file url是不能在浏览器中直接打开的,除非配合nginx使用,这里我不需要了。删除文件需要完整的group_name和remote_filename。

离不开的标头情怀

  不知从何时起,特喜欢用标头来拍照。对比了多款50mm定焦头后,以极大的风险入手了这枚Samyang 50mm,光圈为T1.5。之所以说有风险不过是因为没有自动对焦,失去新鲜感或许就压箱底了,好端端的玩什么手动,只能用情怀来解释了~。这是一枚用于电影拍摄的镜头,其结构和拍照的F1.4版的没多大区别,只不过光圈是无声调节的,详细资料可以看这里

  我一直觉得拍照应该是电影的一个分支,在一个连续的镜头中抽出一个画面。所以特地挑了这么一个镜头来折腾下。由于这枚镜头是全手动头,也没有镜头识别芯片,结构上非常简单,故无法使用机身的合焦提示,这就比较考眼力了。为此特意更换了6D的对焦屏,自带的是Eg-A II型,属于标准精度磨砂对焦屏,更换为超精度磨砂的Eg-S型,虽说裂像才是最佳选择,可惜会让6D的测光系统失效,故只稍微升级一点点,记得要在菜单中选新的对焦屏,不然测光不准。Eg-S会让取景器亮度降低不少,所以只适合大光圈镜头。室内试拍了一下,合焦还是不太理想,但效果比之前的Eg-A II好多了,虚实分明,可能是我个人近视眼缘故~~。只能拍完多检查下,但如果用LiveView取景就非常完美了。变焦环光圈阻尼非常合手,顺滑准确。过些天到户外再试试。

IMG_7433

2014 小结

  一篇迟来的小结,不得不感叹时间过的太快了,2014年就这样过完了,似乎忙个不停,又似乎什么都没做。

  加入平安大家庭也正好一年了,在这里感谢所有的平安伙伴们的支持与帮助,有幸见识到了大系统架构的管理与开发。上半年主要是负责GIMAP统一通讯平台。如何形容这个家伙呢,看不见也摸不着,如同一个十字路口,打通第三方开放平台和平安各个专业公司的神经中枢。简单点说GIMAP前面连接着微信,天下通,任意门,短信,网页等各种消息平台。后面连接着银行,信用卡,保险,证券等各种专业公司以及人工坐席。由于业务不断的增长,原有的项目开发测试和部署都遇到了瓶颈,大大小小十几个项目,想在本地全部跑起来联调已经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在架构大神带领下开始了SOA化改造,虽然基本没我啥事。效果也是显而易见,通过新的管控平台可以对服务更为精确的控制。本地打包好的服务可以直接upload到测试或生产,也不会影响其他服务,免去复杂的发布,重启流程。在处理消息的过程中,第一个环节是交给机器人处理的,机器人可以简单的和用户对答,查询和推荐相关的知识库,当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会转给人工客服接着处理。本着好奇为最高指导原则下,下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弄机器人了,大体上我们的机器人只做到了对整理好的知识库做搜索而已,和市面上大家看到的苹果Siri,微软小冰差别还是蛮大的,好在另外一个团队已经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了,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。

  去年的12月28号,将最后的毕业设计交了上去,自考的任务算是完成了,今年将会轻松许多吧。论文是用Swift做的一个游戏,Swift是苹果在14年新发布的一门编程语言,优势和特点自然不用多说了。本来打算趁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下iOS和Swift开发的,但实在不喜欢折腾UI,做完毕设后就没继续了,还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开发者授权。

  驾考这桩破事,一拖再拖,在6月份集中把科目二和长训都过了后,又是无止境的等待。当时拿到的准考证上面有效期居然是13年到16年,一看还有这么久,顿时又放松了,可我记得报名时间应该是12年。正好现在起深圳也搞起了汽车限购限行,也好,反正没我啥事,反而每天通行时间缩短了10分钟,赞一个。

  这一年里,把单反升级到了全副的Canon 6D,依然是搭配35mm IS定焦镜头,i40外置闪光灯,碳纤维三脚架。这枚镜头锐度非常满意,我个人拍照习惯是对主体一定要清晰,因为这个后期是没办法再调整的。下半年来和摄友们参加活动多了些,8月份十个人自驾游去了黄姚古镇和阳朔,不过阳朔属于临时安排,只去了一个景点,不过以后还有机会的。为我们豆瓣250摄影群的年度群画册提供了不少的照片,非常期待最终的效果,预计制作完成要到2月份去了。公开的照片大家都可以在我的Flickr上看到。先后订购了《摄影之友》和《中国国家地理》全年的。前者基本上被广告承包了,果然摄影器材里面,附件才是利润最大的一块。后者还是值得推荐的,以文字为主,内容涵盖了全国各种不为人知的地方和文化传统,文字朴实,配图也相当有水准。其中10月份西藏特刊,整整400多页,对于没去过的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,即便是去过的也不可能了解的这么丰富。

 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,2015年聚焦架构,加油。

闪光灯那些事

  以前在用尼康的时候,机身都是带有闪光灯的,由于闪光正前方直射出去会显得的比较硬,所以很少用。换到佳能门下,却连内置灯都砍掉了,拍夜景实在不方便,琢磨了许久后决定入手一只外置灯。看了国内的一些品牌,做工实在不忍直视,和塑料玩具似的,一碰就坏。而佳能原厂可选的也就那么两款,600EX-RT和430EX II,死贵不说,也不是闪光灯重度用户,所以不在考虑范围内了,剩下的就是Nissin i40了,没错就是那个方便面的牌子(一个是日清数码,一个是日清食品)。

  收到货那天正好去学校交论文,正好到楼下快递就打电话来了,所以拿着货先去了学校,回来再开的箱。首先就被i40的体积震撼到了,几乎是430的一半大小,功能却几乎相同,闪光指数还不减,更重要的是价格还比430便宜。i40手感非常好,外壳感觉和佳能机身非常接近,灯头和body之间采用金属部件连接,完美的向上90度,左右180度转动,金属热靴接口也非常牢固,具有Lock锁。灯头自带了反光板和扩散板,附件送了柔光罩和底座。当然还有一个精致小巧的防尘包。网上关于这个灯的评测基本上都快成Sony A7的专属了,谁让i40那么mini呢。做为佳能用户自然也是欢迎的。

  这样主灯就算是ok了,不过要离机闪却还不行,得要再配一个引闪器,i40支持A,B,C三组无线引闪。这又是一个不小的坑,Canon 6D这货偏偏阉割了机内无线引闪的功能。这东西可不简单只是引闪,最好还得要支持TTL信息传递,高速同步,多组灯引闪,这价格蹭蹭的就上来了。等等,最后这一点在群拍中可以引闪别人布置的灯为自己所用,想想就很过瘾啊,这里暂先不折腾了。

更多介绍看官网:http://www.nissindigital.com.hk/i40.html
繁体说明书:http://www.nissindigital.com/files/CT_i40_rev_1_1.pdf

IMG_1011

IMG_0966

IMG_09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