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随想

  每次回家,总会找到久违的感动。

  05年配的一台台式机,毕业后一直放在家里用着,发现开机的时候有个Grub的界面一闪而过,想到好像装了个Ubuntu Linux在里面,重启后试着进去看了看,果然还是2.6的内核,系统自检提示硬盘已有1130天没检查过了,差不多3年没进过这个系统了。

  还好root密码没忘记,进入桌面后布局图标一切如此熟悉,大概那些年的大学就耗在这个上面了。Compiz特效管理器,估计是玩的最Hi的了,那时候最喜欢的3D立方体旋转桌面,拖动窗口的果冻效果,各种炫丽,各种花哨。在那个单核256内存xp横行的年代,ubuntu带来的华丽界面确实让人眼前一亮,从此与linux结下不解之缘。虽现在早已不作为主系统来用,但在服务器上还是天天用到,开源自由的思想依然最最赞美的。

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IBus出现了问题,有些字符出不来,在云输入法帮助下敲完。放上一张Compiz Config截图。

Screenshot-CompizConfig设置管理器

这个五一有点忙

  自上个月去了红专场溜达后,一直琢磨找个时间把剩下的几个艺术区都走一遍。恰逢今年五一不必往家跑,于是又在广州待了三天。

  第一站是位于海珠区的T.I.T创意园,和红专场类似,也是一个旧厂区改造而来,主要以服装设计制作为主。地理位置很好,离广州塔很近,园区内随处可见广州塔。绿化做的相当不错,随处都是林荫小道,园区有些公司还在上班,透过窗户瞄了一眼:电脑前冥思的设计师,缝纫机前熟练的裁缝。

  第二站是位于荔湾区的沙面,这个地方和厦门鼓浪屿极为类似,以前的通商口岸,鸦片战争后成了英法租界,于是有了欧式风格的各种教堂、领事馆、银行、医院、酒店等等。于是拍婚纱照的,拍时装照的随处可见。房屋布局整齐,不易迷路。关于这里的历史,那可谓一言难尽,甚至有一本书专门描写沙面近一个世纪的神秘面纱。沙面很小,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足以走完。吃过午餐送走一朋友后,两人又转到广州购书中心,畅销区找到了《谁的青春不迷茫》,不得不说这个标题太吸引人了。之所以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朋友的同事送了她一本,摘了9相关的题目发给我过。呆了几个小时后收下一本《Spring 3.x 企业应用开发实践》,发现自己不懂的实在太多了。

  第三站便是正好赶上五一国内首映的<钢铁侠3>,作为一个科技迷,也一直比较喜欢这种资本主义下的个人英雄主义,于是前天晚上在万达官网订购两张IMAX 3D票。不得不说钢3的特效太精彩了,大爱,不解释,这里就不剧透了。但想说里面加入的中国特色实在太………当然,少不了结尾的Tony Stark will return。

  照片?还没来得及整。。。

2013元旦厦门

  旅行就像一杯美酒,即使会醉,也不想戒。于是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出发,说走就走。

  此次出行选择了自助游,没有跟团。拥有更自由的同时也要有更多的准备,这一切就多靠沫鱼姐了,订酒店、联系跟车、景点导游全部搞定。本打算乘火车去厦门,后来发现没有直达,得去东莞换乘,于是考虑汽车。这里不推荐到汽车站乘车,最好是选择旅行团跟车,主要是时间符合旅行计划,利用夜晚时间来开车,节省出时间放到游玩上。其次是便宜,包来回的价格远远低于汽车站。

  随行装备:iPad,GPS记录仪,单反相机,3G迷你路由器,以及各种数据线,移动电源,充电器。。

  厦门是个沿海城市,海产资源丰富,气候宜人,慢生活节奏。尤其出名的旅游小岛鼓浪屿以浪漫、文艺为主要元素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。拥有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之称的厦门大学自然也不甘其后,游客进校门都需要限制人数,刷身份证才能进入,可见多么受欢迎。作为伪文艺青年,自然也更不能放过这里。

漫步上弦场
  来到厦大,游览到思源谷时,正碰到一位老人在解说厦大的历史:话说这所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,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。“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,国民之生计日绌,言念及此,良可悲也。”便是他对于教育的见解。标志性建筑上弦场和建南楼群:上弦场是厦大最大的一个操场,曾经是个练兵场,长长的石板台阶,如此有诗意的命名,坐在台阶上喝点东西,冥想半刻,也别有一番滋味。更别说有着三个足球场大的跑道,走上一圈恐怕得要一刻钟。高耸的建南建筑群,对称结构,威武端庄。厦大的后花园,其美无言以表。于是在上弦场一直待到夜幕降临。

忧伤的鼓浪屿
  起初以为鼓浪屿是个纯旅游的景点,还惊讶着上岛竟然只要八块的门票,其实不然,作为厦门城市的一部分,鼓浪屿上面也有普通居民居住,顺便在自家门口卖卖小吃。岛上的盖章本有点意思,作为一种宣传手段,也要不了几个成本。回来数了数,才盖了47个章,意味着才逛了不到一半的店。这些店大多装饰精美,卖些小玩意,明信片之类的,淡黄的台灯,营造出幽暗,惬意的小资情调。自然在此浪费了不少快门。在赵小姐的店中收下一叠摄影明信片≪忧伤的鼓浪屿≫,包装精美,上面是鼓浪屿各个领事馆的黑白写实照,还有些是开发景区之前的老照片。这些鸦片战争后留下的遗物,即便人去楼空也还是述说着百年前的忧伤。配有双语介绍和具体地址,感觉很不错。

偶遇集美
  路过集美只是因为要在这里坐车回深圳,却没想到集美大学里面也是如此有特色,毫不逊色于厦大。在航海学院逛了几圈,里面建筑风格都很独特,只要有门有窗就有圆拱形的设计,墙体似乎也不是普通砖混结构,很复古,人称“穿西装,戴斗笠”的嘉庆式风格。

  厦门是个着鲜明特色的城市,又临近台湾,有着看不完的美景和说不完的故事,三天行程,远不够领略,也算是略知一二。

最后的晚餐

  《最后的晚餐》是一幅广为人知的大型壁画,达芬奇著名作品之一。已不记得最初是在哪听到过,只是觉得无比熟悉,正巧得知何香凝美术馆有个讲座关于这幅画,于是去听了下,涨涨见识也好。

  到达美术馆的时候讲座已经开始了,在工作人员配合下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空位置,现场人还是比较多的,文青聚集地。大多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。

1、技术手法:几何透视法
  画作中的天花板和两侧的墙都在向后缩小,即现实中平行的线条在画作中均朝向一个方向汇聚,形成一种透视的效果。依据远小近大的视觉效果,使得画作看起来有很强的立体感,前后分明。

2、叙事部分
  《最后的晚餐》取材于新约圣经福音书,讲述的是耶稣在受难前召集十二个门徒共进最后一餐,耶稣说出” 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“,各个门徒显露出惊讶无比的困惑表情,都在问”主啊,是我吗?“。但耶稣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出卖者是谁。画作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瞬间的情景。

3、背后的故事:赞助者
  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的,显然这背后也有个人给予各方面的支持,当时的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札就是这样一个人,公爵找来了达芬奇和另一名建筑设计师一同设计会院。达芬奇在食堂的北墙,卢多维科王徽装饰的主窗下进行创作,将王徽装饰与画作的天花板完美的结合在一起,既让王室权威高高在上而又不显突兀。同时期许多画作都有这样类似的表现。

 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类容远不止这一幅画,还有比如透视法在其他艺术作品中的运用、基督教的简述、当时的雇佣兵制度、静物画的艺术形式、等等等等。能在第二天还能记得住的也就这三点了。

  图片选自维基百科。

主讲人:吴琼,文学博士,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。主要学术兴趣为西方哲学与西方美学、艺术哲学与艺术批评、视觉文化研究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