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动对焦的一些体会

  话说使用Samyang 50mm这个头也有一段时间了,感觉非常不错,色彩很是让人惊艳,尤其是夜景,也完全没有之前担心的对焦不准。

  在单反上使用手动头一定要更换更为高精度的对焦屏,和接目增距镜。我这里使用的是Eg-S和EP-EX15。前者能让你看的更清楚焦点,后者延长了眼睛到相机的距离,可以以更正面的姿态来取景,不必当心鼻子碰到屏幕,轻松许多。其中也试过杂牌的取景放大镜,效果都不理想,还容易导致暗角,视野变窄,遮挡曝光指示器,无法构图等问题,不建议采用。

  关于合焦提示,个人觉得毫无必要,对于佳能单反机身去掉了机身合焦检测模块以及光圈联动杆,因此需要在镜头上贴一块电子芯片,来模拟一个镜头才能实现合焦提示,而这个技术往往是一个厂家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,不可能做的很完美。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三方自动对焦镜头都很容易跑焦的原因。

  大部分50mm镜头用的都是模拟佳能EF 50mm f1.4这个头,这样在机身JPG直出还可以带上该镜头的优化校准,同时EXIF也可以看到镜头。但不同的镜头这些细微的参数肯定是不同的,这也导致合焦提示不一定准确,所以是没必要的。更重要的原因是电影头的质量还是比同档次的拍照头高出许多,基本上看不出畸变。

  同理峰值对焦也只不过是根据反差度强弱计算出来的,和LV取景的自动对焦是同一个原理,精度不高,容易被非焦点的高反差欺骗,本来就看不清的环境,峰值也无济于事。峰值能看清楚的地方,OVF看的更清楚。这个是在我刷了魔灯固件后的一些体验。不过像富士和索尼的EVF取景放大这种功能还是很不错的。

  之所以要玩手动,我觉得意义在于抛开对焦点的束缚,虽说6D的对焦系统本来就很弱,但再往上的5D3,1Dx也都只是更密集的集中在中央,边缘对焦依然是弱项,而手动毫无畏惧。废弃了对焦点,自然测光系统也要改变,无法再用评价测光了(点动联测),改为平均测光或者中央重点吧,配合测光指示器相信自己的感觉与数码的宽容度。

  享受转动对焦环那种感觉,从模糊慢慢到清晰,对空间距离的判断也比较重要,比如确定拍摄物比较近的时候,迅速顺时针转,反之亦然。对镜头上的距离标尺要有一定的感知。Samyang 50mm这个头标尺范围是0.45m~3m,3m~∞。特定光圈下的超焦距范围心里也要有个底,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对焦成功率和对焦速度。

  怎么样,原始的滋味不好受吧。

离不开的标头情怀

  不知从何时起,特喜欢用标头来拍照。对比了多款50mm定焦头后,以极大的风险入手了这枚Samyang 50mm,光圈为T1.5。之所以说有风险不过是因为没有自动对焦,失去新鲜感或许就压箱底了,好端端的玩什么手动,只能用情怀来解释了~。这是一枚用于电影拍摄的镜头,其结构和拍照的F1.4版的没多大区别,只不过光圈是无声调节的,详细资料可以看这里

  我一直觉得拍照应该是电影的一个分支,在一个连续的镜头中抽出一个画面。所以特地挑了这么一个镜头来折腾下。由于这枚镜头是全手动头,也没有镜头识别芯片,结构上非常简单,故无法使用机身的合焦提示,这就比较考眼力了。为此特意更换了6D的对焦屏,自带的是Eg-A II型,属于标准精度磨砂对焦屏,更换为超精度磨砂的Eg-S型,虽说裂像才是最佳选择,可惜会让6D的测光系统失效,故只稍微升级一点点,记得要在菜单中选新的对焦屏,不然测光不准。Eg-S会让取景器亮度降低不少,所以只适合大光圈镜头。室内试拍了一下,合焦还是不太理想,但效果比之前的Eg-A II好多了,虚实分明,可能是我个人近视眼缘故~~。只能拍完多检查下,但如果用LiveView取景就非常完美了。变焦环光圈阻尼非常合手,顺滑准确。过些天到户外再试试。

IMG_7433

2014 小结

  一篇迟来的小结,不得不感叹时间过的太快了,2014年就这样过完了,似乎忙个不停,又似乎什么都没做。

  加入平安大家庭也正好一年了,在这里感谢所有的平安伙伴们的支持与帮助,有幸见识到了大系统架构的管理与开发。上半年主要是负责GIMAP统一通讯平台。如何形容这个家伙呢,看不见也摸不着,如同一个十字路口,打通第三方开放平台和平安各个专业公司的神经中枢。简单点说GIMAP前面连接着微信,天下通,任意门,短信,网页等各种消息平台。后面连接着银行,信用卡,保险,证券等各种专业公司以及人工坐席。由于业务不断的增长,原有的项目开发测试和部署都遇到了瓶颈,大大小小十几个项目,想在本地全部跑起来联调已经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在架构大神带领下开始了SOA化改造,虽然基本没我啥事。效果也是显而易见,通过新的管控平台可以对服务更为精确的控制。本地打包好的服务可以直接upload到测试或生产,也不会影响其他服务,免去复杂的发布,重启流程。在处理消息的过程中,第一个环节是交给机器人处理的,机器人可以简单的和用户对答,查询和推荐相关的知识库,当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会转给人工客服接着处理。本着好奇为最高指导原则下,下半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弄机器人了,大体上我们的机器人只做到了对整理好的知识库做搜索而已,和市面上大家看到的苹果Siri,微软小冰差别还是蛮大的,好在另外一个团队已经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了,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。

  去年的12月28号,将最后的毕业设计交了上去,自考的任务算是完成了,今年将会轻松许多吧。论文是用Swift做的一个游戏,Swift是苹果在14年新发布的一门编程语言,优势和特点自然不用多说了。本来打算趁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下iOS和Swift开发的,但实在不喜欢折腾UI,做完毕设后就没继续了,还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开发者授权。

  驾考这桩破事,一拖再拖,在6月份集中把科目二和长训都过了后,又是无止境的等待。当时拿到的准考证上面有效期居然是13年到16年,一看还有这么久,顿时又放松了,可我记得报名时间应该是12年。正好现在起深圳也搞起了汽车限购限行,也好,反正没我啥事,反而每天通行时间缩短了10分钟,赞一个。

  这一年里,把单反升级到了全副的Canon 6D,依然是搭配35mm IS定焦镜头,i40外置闪光灯,碳纤维三脚架。这枚镜头锐度非常满意,我个人拍照习惯是对主体一定要清晰,因为这个后期是没办法再调整的。下半年来和摄友们参加活动多了些,8月份十个人自驾游去了黄姚古镇和阳朔,不过阳朔属于临时安排,只去了一个景点,不过以后还有机会的。为我们豆瓣250摄影群的年度群画册提供了不少的照片,非常期待最终的效果,预计制作完成要到2月份去了。公开的照片大家都可以在我的Flickr上看到。先后订购了《摄影之友》和《中国国家地理》全年的。前者基本上被广告承包了,果然摄影器材里面,附件才是利润最大的一块。后者还是值得推荐的,以文字为主,内容涵盖了全国各种不为人知的地方和文化传统,文字朴实,配图也相当有水准。其中10月份西藏特刊,整整400多页,对于没去过的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,即便是去过的也不可能了解的这么丰富。

 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,2015年聚焦架构,加油。

Estes Proto X Nano Quadcopter 开箱

  在美亚上订购了这么一个玩具,其实也已经关注很久了,大概是因为号称全球最小的四轴飞行器,之前还有个日本的全球最小直升机,很明显没有四轴科技感强。麻雀虽小、五脏俱全,具备一般体积的四轴飞行器所有技能:升高,旋转,前后左右,甚至还有四个方向漂移校正。

  托自贸区的福,美亚最近开通了直邮国内的服务,于是尝尝鲜,很顺利的下了单,其中送货也发生些小插曲,这里简单记录下。考虑到即使是国际快递,最后一站的派件员依然是咋们自己同胞,免得找不到地方,所以一开始下单填写地址的时候用了中文,结果到了确认付款页面全部成了Unicode编码,后改为英文的,这才没有乱码。发货后第二天看了下联系方式结果发现手机号码少写了一位,后来发现是被输入法吞了,本人Mac下用的是百度输入法,这个问题出现的比较诡异,偶尔会吞掉第一个字符。不过既然已经发货了,那就直接联系快递公司客服好了,要是找Amazon估计那蹩脚的英语会浪费更多时间,于是找了下DHL快递,发现还有通过网页版联系客服,在这个链接可以找到。由于是当天晚上填的,第二天收到了他们回复的邮件,表示已经ok,并且会有客服电话回访确认,这里可以赞一下服务质量还不错。剩下的就是慢慢等,慢慢等,开始以为清关时间会很久,没想到也就一天样子,最后在第三天就接到派件员的电话,由于联系方式的问题,导致送货延期一天,最终在第四天收到货物了,看来一个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到深圳的快递也才3~4天,这效率高的,想想那些海淘转运的,至少十天半个月吧。

  回到家试玩了一把,从外观结构来看,四根轴都是和主板的PCB一体化的设计,镂空而成,感觉很容易断似的,事实上碰撞了几次也没什么大碍,毕竟重量才10多克的小玩意。扒开电池后可以看到三块芯片,其中一颗三轴陀螺仪,保持机身平稳。以及轴上的LED灯,四颗蓝色,四颗红色,可做方向提示,低电量提示,遥控配对提示,暗处看起来超炫。

  这货有点不太『老实』的是无法完全静止的悬空,总会有慢慢的偏移,以至于要一直控制方向,否则可以拍几张悬空的特写照片。内置的锂电池只有100ma,充满电大概也能飞6~7分钟样子,使用5V USB充电。考虑到这么小的体积,只好牺牲点咯。遥控器配对比较有意思,无论是机身电源先开还是遥控器先开都会处于配对模式,等待另一方连接,连接好后遥控器会滴一声,并且转为绿灯,机身红色灯停止闪烁。这说明无线通信是双向的,意味着可以更换更强大的遥控器,或者有更Geek的玩法,有机会再慢慢分析协议了。

  不过既然只是个玩具,就没什么好折腾的了,更别想航拍之类的,最后放些图片。

IMG_4495

IMG_4498

IMG_4501

IMG_4502

IMG_4507

IMG_4508

IMG_4514

iPhone 上的全手动相机 Camera+

  在 iPhone上一直用这款相机 APP 作为替代自带的相机,还带了不少的照片调节工具以及滤镜效果。9月25号更新的 Camera+ 相机已经支持全手动拍摄了,非常好用,感觉可以分分钟秒杀卡片机了。于是想写这点小结。

  支持手动对焦调节,受镜头物理限制,调节范围不是很大,不过也已经够用了。锁定在最近对焦,可以轻松实现拍摄虚化的光斑效果。支持手动 EV 这个在 iOS8 中自带的相机已经实现了。支持手动快门范围 1/1000~1s 之间调节,实际使用中如果快门低于1/20,画面会比较卡顿。支持手动 ISO 范围 50~640,快门优先最高可达800,但以前的最高3200无法设置了。支持手动设置白平衡,这个一般自动就好了,还比较准。

  相信这些高级功能也是在 iOS8 中开放了更多的相机 API 来实现的,在低照度情况下由于 ISO 只能达到800,要获取同样的曝光,则快门会降到手持几乎无法稳定的速度,换来的好处是画面质量极其高,噪点很少。看来有必要为 iPhone 加个脚架了。那不足之处就是明暗场景切换时的曝光计算比较慢,不知到在 iPhone 5S, 6, 6 Plus 上会不会有所改善。而且呢玩起来发烫厉害,耗电,搞的跟玩大型游戏一样。有意思的是这个 APP 之前一直没在中国区开放,现在也已经可以看到了。

截图:
IMG_0059